掘金中医诊疗服务万亿赛道,固生堂展现持续增长底气

“中医医疗连锁服务机构第一股”固生堂中医近日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报,营收约13.65亿元,同比增长38.4%;经调整净利润约为1.48亿元,同比增长45.3%。在严峻复杂的形势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增长十分亮眼。

回顾近年业绩,尽管受到疫情重大影响,固生堂营收从2018年的7.26亿元增至2023年的23.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6.2%,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更是超过38%,增势相当强劲。这也侧面验证了一个趋势:医疗健康无疑确定是市场的刚需,考虑到固生堂在中医严肃医疗领域的代表性,其业绩表现充分说明中医服务领域潜藏着常人很少觉察的巨大机会。

一、业绩持续增长显底气

虽然已创立14年,但固生堂并不是先进入这个市场的,在此之前大量中医馆已经在各城市涌现。不过,固生堂仍然创下了新记录:在深圳用5年时间做到当地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市占率第一,在广州做到第一是3年时间,上海用了两年多时间,北京市场增速也很突出。

在固生堂创始人、董事长涂志亮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优质医师资源,中医学术能力方面的优势在行业内已很难颠覆。截至目前,固生堂线上线下执业出诊医师超过3.9万名,包括多名国医大师和一大批全国及省市名中医。同时,医生可以单店入股合伙,核心专家可获股票期权激励,固生堂HR团队已变成GP(固生堂 partner),将医生视作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共同发展。“中医历代都是药的品牌为主,医生品牌形成后将会成为巨大的竞争优势。”涂志亮表示。

固生堂的快速发展也有赖于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很好地赋能运营并推动业绩快速增长。2018年以来,固生堂以IT信息化平台、标准化运营服务体系、统一的药品标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和提升来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现已拥有全自研信息化基础,包括HIS处方系统、门店数字化管理系统、CRM管理系统、互联网医院、运营中后台支持体系,突出的体系化运营能力很好地支撑了多城市连锁化、标准化复制扩张。

根据最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在我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类诊所占比为92.65%;其次为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占比分别为7.30%、0.05%,中医类医院和门诊部数量少、资源相对集中、看病难且成本高,而中医类诊所过于分散、规模小、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固生堂恰恰是在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供给、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市场集中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截至目前,固生堂已进驻国内外20个城市(含新加坡),运营分院74家,线上线下服务网络覆盖340多座城市,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医医疗服务正逐渐成为全民刚需

民间老中医传承后继无人,路边街角零零星星的中医馆,这是很多人对传统中医的固有印象。然而一门生意是否可行或者可持续,首先看市场需求。我国老年人口已近3亿,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慢性病需求无疑将持续增加,而新冠疫情后人们健康意识明显变化,亚健康人群持续增加,近年来中医诊疗服务需求持续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显示,2023年我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约12.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连续多年稳步增长。从固生堂来看,2023年疫情后门诊量迅速反弹,达到430万人次,同比增加53%;2024年上半年门诊量达238万人次,同比增加31.9%。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一大课题就是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年来,国家通过综合施策、积极引导推动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县乡农村。从2019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18个城市开展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不久前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发文,明确要推动城市医疗人才、技术、服务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共享,引导普通门诊患者选择基层首诊;推动医疗适宜技术向基层下沉,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特色科室建设等,这对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而言意味着更多机会。

如今很多人意识到,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疾病,它还是一个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的整体概念。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传统中医药恰恰在慢病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治未病”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在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增多背景下,中医医疗服务正逐渐成为全民刚需。从数据来看,固生堂用户人群主要以长期病、慢性病以及亚健康等群体为主,就诊的前五大病种分别为脾胃、妇科、睡眠、咳嗽、腰痛,从患者年龄结构上看,19-45岁的青年和46-59岁的中年人群合计占到了64%,与这一趋势高度契合。

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还将有大幅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2年这一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人民币21239亿元,占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总市场份额的19.3%,预计2022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达10.3%。涂志亮表示,参照国内医疗服务领域龙头企业表现,这方面至少还有20倍左右的空间。当前环境是非常好的机会,固生堂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前提下扩张策略会更加积极。

三、新质生产力拓宽产业赛道

中医药已在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传播,全球治疗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华佗再造丸、丹参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众多中药重磅品种已在海外成功上市。随着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引领中医药走向全球成为“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脉相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许能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是要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不少中医药界专家认为,中医药现代化至少包括几个方面:用原创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解读中医药原理;开展中医药重大疾病、慢性病、常见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开发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药融合,借助新模式、新应用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

固生堂创业14年来,积累了丰富而高质量的中医数据资源,包括知识数据和临床数据,其中就诊记录超1900万份,处方达2000多万份。固生堂已经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进军中医AI大模型及AI智能装备,以数智化推动中医诊断标准化和治疗产品化。固生堂还与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合作,开展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循证研究,构建大数据治理、临床评估、临床推荐以及中医组方研究的一体化平台。

中药创新药已经是快速发展的热门产业赛道。2023年我国中药创新药申报数量同比增长了37%,获批临床的数量同比增长了64%,并有5个中药1类新药上市。在日本,龙角散、救心丸等汉方药制剂在成功上市之前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借力先进科技手段由西医完成临床研究并确认疗效后,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培育出了产业新赛道,颇有借鉴意义。

院内制剂一直是创新中成药的重要源头,蕴含着中药新药的巨大机会,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成药大品种其实都来源于医院制剂。固生堂业绩报告披露,公司已经在广州南沙建立了一家院内制剂GMP工厂,今年上半年新增3个院内制剂备案,累计已完成松贞益发颗粒、健脾化脂膏等10个院内制剂的备案,这将有助于将那些独特有效的名医良方快速产品化,进而培育出新的中成药大品种。总体而言,基于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固生堂这类中医医疗服务龙头企业将有机会走得更远。